为响应“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”的号召,永利集团3044“语路薪传 —— 多语文化探访实践团”开展 “寻访燕赵文脉・多语讲述中国故事 —— 外语青年红色文化传承行动”暑期社会实践活动。永利集团3044实践团分赴廊坊市博物馆、保定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,以双语为桥,让红色故事在互动中“活”起来,让青春力量为文化传承注入新动能。
7月22日,廊坊分队走进廊坊市博物馆,在红色馆藏中开启“多语传文脉”的实践之旅。永利集团3044实践团率先深入展厅,在抗战时期的老步枪、解放战争时期的士兵笔记本等文物前驻足。他们细究每件文物的历史背景:80余年前,廊坊战士手握那把老步枪,在装备匮乏的情况下坚守家园;19岁的年轻士兵在笔记本上写下“我很安全,勿念”,字里行间是对家人的牵挂与对未来的憧憬。团队成员以专业视角梳理出“廊坊红色记忆脉络”,并化身“多语讲解员”,拍摄英语解说短视频 —— 用精准的外语解码老步枪背后的烽火岁月,解读笔记本里的家国情怀,让红色历史跨越语言壁垒。更具温度的是互动体验环节。永利集团3044实践团准备了白色帆布包、马克笔与丙烯颜料,邀请市民组队参与 DIY 创作:有人用英语写下“Courage in struggle”(奋斗中的勇气)等革命名言,有人画出红色地标轮廓,志愿者在旁耐心引导,鼓励大家用外语讲述文物故事。活动尾声,一枚枚纪念徽章送到参与者手中,永利集团3044实践团在“多语传文脉,青春筑国魂”的横幅下合影,定格红色文化传播的温暖瞬间。
同日,保定分队走进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,在百年前的青春故事中探寻外语学习的价值与青年担当。永利集团3044实践团参观了“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兴起”“保定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”等展区。通过历史照片、实物展品与场景复原,大家直观感受到:1919年前后,1600余名中国青年(包括周恩来、邓小平、陈毅等)远赴法国,白天在工厂做工,夜晚挑灯求学,哪怕面对低薪、寒冬等困境,仍坚持“勤于做工、俭以求学”,只为习得本领救国。永利集团3044实践团还开展了“中文采访 + 外语转述”互动:“哪件展品最能体现‘勤工俭学’精神?”“当年青年为何赴法?”面对这些问题,馆内工作人员分享了诸多细节。团队成员随即用外语转述:“周恩来在法国不仅学习,更组织职工探讨民族独立,‘为人民服务’的信念从此扎根;邓小平与同伴在艰苦中领悟团结的力量,为中国未来埋下伏笔。” 每段转述后,红色文创钥匙扣送到被采访者手中,让故事在传递中沉淀。
活动最后,全体成员在纪念馆前宣誓,以青春之名承诺:传承先辈“为救国而求学”的精神,让外语成为中外沟通的桥梁。
从廊坊的红色文物双语解说,到保定的留法故事多语传递,永利集团3044实践团不仅用镜头与文字凝练出双语调研报告,更以 “语路薪传” 的行动证明:外语不是简单的技能,而是承载文化的翅膀。这个夏天,永利集团3044欢迎你外院青年以专业所长激活红色文脉,让燕赵故事在多语交响中飞向更广阔的天地。
供稿人:裴鑫 审核:王凤利